1月18日下午,東莞對口扶貧文創產品媒體座談會在南城舉行。來自羊城晚報、廣州日報、東莞日報、東莞廣播電視台、鳳凰網等多家媒體參加,就東莞對口扶貧文創產品與文創企業面對面座談交流,用“文創+文化+扶貧產品”的力量,共同助力東西部扶貧協作。
廣東觀想堂公司是東莞的一家本土文創企業。該公司負責人何江表示,公司文創初心不改,多年來一直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,致力於“發現好物,分享美好”。近年來,該公司通過實地走訪東莞對口幫扶的新疆、西藏、雲南等地,用文創新思維、文化新包裝,去發掘新疆堅果、西藏靈芝松茸、昭通彝良天麻、巧家小碗紅糖、新會小青柑普洱茶等多款扶貧產品。
何江告訴記者,為助力扶貧攻堅,他率隊遠赴1580公里之外、98.9%全是山地,氣候複雜多變,民風淳樸,東莞對口幫扶、脱貧攻堅的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發現好物。巧家人一直堅持古法手工熬糖技藝,以保證300年多年來小碗紅糖最純正的味道。2020年東莞-昭通扶貧協作項目簽約暨捐贈儀式上,廣東“觀想堂”與巧家縣簽訂了2000萬元紅糖訂購協議,致力於當地扶貧攻堅。
何江表示,觀想堂倡導“慢下來,觀想心聲”的生活理念,通過6年的探索與創新,已經形成了一種以美學空間、文化餐飲、文創產品、文化體驗為核心的新業態,“我們不僅要做文化,更要做生意,真正在文化產業中實現創造性轉換和創新型發展,為加快建設‘灣區都市、品質東莞’貢獻文化力量。”
延伸閲讀
巧家小碗紅糖的故事
巧家小碗紅糖的生產過程經過嚴格把控,只取頭道糖。從早到晚,不停熬製蒸發水分,5連環牛尾灶熬糖,人工撇去雜質,0添加,0污染,整整16斤新鮮甘蔗,才能熬出1斤紅糖。從0到1,全程純手工古法制作。
由觀想堂&東莞郵政聯合出品,全國首套展現巧家紅糖非遺技藝的連體式明信片,限量發行2020套。該套明信片提煉巧家人堅持百年的古法手工熬糖技藝,選取其中最精湛的五道工藝——選甘蔗、石碾榨、熬糖、打槓子、舀糖進行設計創新,使用連體式風琴折的表現形式,集知識性、觀賞性於一體。
郵票素有“國家名片”的美譽。此次特別發行以巧家小碗紅糖古法技藝為內容的個性化郵票,選用富含傳統文化、具有吉祥寓意的《五福臨門》郵票主圖,讓凝聚了300多年的傳統工藝,藉助“國家名片”在更高的文化舞台“活起來”,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巧家紅糖的獨門熬製絕技。
“金蔗”巧家小碗紅糖以最純正的品質,讓真正巧家小碗紅糖走出深山。全國首套展現巧家小碗紅糖非遺技藝的連體式明信片、個性化郵票,用文創的力量,為當地生態農產品賦能,助力東西部扶貧協作。
文字:呂曉敢
攝影:呂曉敢
編輯:張東昌